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已逐步从单一机组改造过渡到整体系统协同优化阶段。
在“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大背景下,煤电机组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灵活性改造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在8月7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发电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已逐步从单一机组改造过渡到整体系统协同优化阶段。
机组需“能开能停、能上能下”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煤电机组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肩负着提供稳定基础电力和调峰的双重职责。然而,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兴起,这一传统格局被颠覆,高比例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风光资源丰富时,电力供应过剩;风光不足时,则面临电力短缺的困境。与此同时,用电侧的峰谷差异日益扩大,对电网的调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仅依赖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传统调峰手段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煤电机组的角色亟须重塑,其定位正在从“主体电源”向“调节性电源”和“保障性电源”转变。煤电机组不再需要全天候满负荷运行,而是要根据新能源的出力和电网的需求,实现“能开能停、能上能下”的灵活调节,成为电网的“稳定器”和“调节器”。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经历了从电源中心时代到电网中心时代的转变,分别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足和跨区域大规模输电的问题。如今,我们已步入用户中心时代,需要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煤电作为连接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的重要桥梁,以其庞大的装机规模和成熟的调峰能力,为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提供了电网安全保障。通过机组灵活性改造,煤电不仅能满足当前的供电需求,还为新能源消纳和系统转型提供关键支持。
业内认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煤电机组的启停速度、加深调峰深度、拓宽负荷调节范围,以适应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电力市场新态势。
灵活性改造是综合性系统工程
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紧扣“机、炉、电、控”四大核心系统,并伴随燃料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以锅炉为例,它是改造中的难点和关键点。通过对锅炉的改造,可以有效解决低负荷稳定燃烧和快速变负荷时参数波动等问题。改造后的汽轮机能更好地适应负荷的快速变化,减少启动和停止时间,同时降低寿命损耗。
特别是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它如同释放机组灵活性的“大脑”,通过将锅炉、汽轮机、发电机、脱硫脱硝等系统整合到统一的优化控制平台,实现全电厂级的协同优化,从而提升整体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徐东华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提高能源存储效率的关键途径。煤电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源网荷储协同化的智能化生产体系。“此外,对于发电机组改造及设计所需的高端材料和核心部件,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以规避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徐东华表示,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以推动煤电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尽管煤电目前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基石,但发电机组作为能源装备的核心,其低碳灵活性改造对整个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灵活性改造,机组能实现快速启停和深度调控,有效吸纳新能源,从而促进能源配置的优化。
从“能调峰”到“绿色灵活”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煤炭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是一场深刻革命。它不再是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技术、管理、市场和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未来的趋势是,通过技术深度融合、系统协同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将传统的“黑色”煤电厂,改造为支撑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绿色灵活调节平台”,最终实现能源结构的安全、绿色、高效转型。
吴吟建议,政府在推动煤电机组低碳化及灵活性改造的政策创新方面,应当立足于能源转型的宏观视角,构建一个“激励+约束+协同”的三位一体政策框架。他指出,煤电科技创新不应仅限于单一技术的提升,而应着眼于整个系统的重构,以此支撑煤电在能源变革中的价值重塑。为了实现煤电机组低碳及灵活性改造的目标,有必要构建一个“战略引领—技术驱动—市场协同—生态共建”的全方位、数字化管控体系。
国能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铁峰提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体多元”的发展架构。他强调,应积极推动综合能源的“一体多元”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涵盖“工业蒸汽、压缩空气、氮气、除盐水、氢气、绿色电力、乏汽供暖、仪器仪表检定、检修运维服务、固体废物深度加工利用”的“十能联供”体系,以及实现“电石渣、兰炭末、凝结水、中水、污泥”五废资源化的综合能源网络。这一系统协同将塑造新的发展模式、注入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认为,未来的煤电机组改造将更加注重与整个能源系统的协同。例如,“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将风电、光伏、火电和储能联合运行,通过火电的灵活性和储能的快速响应,共同平抑新能源波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此外,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目标不仅仅是“能调峰”,而是“绿色灵活”。
在陈进行看来,灵活性调峰也是国家正在推进的新一代煤电建设的重要特征。煤电机组的功能和定位,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征程上,将会逐步演变和调整,为新能源大发展保驾护航。
文 |本报记者苏南炒股配资网站详解
正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